自治区编办副主任韦运雪:“云平台虽在云端,但却最接地气”
近年来,广西壮族自治区编办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,其网上名称管理工作连续几年排在全国前列,并由此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优势、人才优势与数据优势,为下一阶段在全区范围内启动机构编制云平台试点奠定了基础。今年3月北海培训班召开期间,中央编办事业发展中心采访了自治区编办副主任韦运雪,来听一听他对于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的想法。
图为自治区编办副主任韦运雪接受CONAC专访
CONAC:据了解,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的多数市编办基本都设立了电子政务科,培养了一批专业信息化队伍。那么,您认为全区在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哪些难题?
广西壮族自治区编办副主任韦运雪:一直以来,广西各级编办都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,并设立了专门的处室(科室)来推动这项工作。起步阶段时,我认为最难的还是“三缺”问题(缺技术、缺人才、缺资金)。首先,购买软硬件设备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;其次,如果自行研发系统,相应需要的技术和人才队伍、规模和质量都上不来,所以建设难度相当大。即使我们开发了系统,后期也可能存在系统与系统间对接不上等难题。尤其是在基层,“三缺”问题更加突出。所以,中编办决策在“三缺”问题上给予支持,我认为非常及时、接地气,有了硬件配置、软件系统和人才队伍,我们广西的信息化建设会发展得更快更好。
CONAC:广西是机构编制云平台试点省份,对于此次先行先试,咱们自治区编办是如何统筹规划的?
广西壮族自治区编办副主任韦运雪:我们以北海、崇左、百色三个地方作为先行点,同时加紧向自治区党委、政府汇报提议,希望尽快得到领导批准。下一步,形成三个地级市试点,同时自治区本级试点也同步推进的局面,我们也在同步推进。
推进过程中,主要考虑以下几点:
首先,我们可能要根据自身特点,设计一些板块涵盖进入云平台,将整体内容、框架统筹设计好。现在云平台有五大板块,包括三定方案信息系统、行政审批监控系统等。我们计划打造一些具有广西特色的系统,比如绩效考评,这一块我们已经积累了八年的数据,下一步主要考虑如何与云平台对接,如何提升适用性等等。
其次,是分层级试点工作职责的落实。三个地级市的试点和自治区本级的试点,既有联通性,也有分级负责的试点任务,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。
再次,我们将自治区、市,乃至县区具有共通性、适于推广的因素也考虑进去。三个试点既有沿海地区,也有贫困地区,而不同地区的人口、发展规模、产业特点、机构编制服务特色等都有一定的差别,做试点时要把这些都考虑进来。同时,我们的推广策略必须具有普适性,这样我们探索的价值才会更高,后期在全区推广才能更顺畅。
第四,我们的预算、投入、后续相关的制度保障工作也要跟进,当然也包括安全保障。互联网大数据、云计算一出来,各种安全方面的保障,以及与其他部门的横向共享,也要考虑逐步建立起机制。机构编制大数据与组织部门、财政部门、审计部门等都有数据分享的需求,下一步工作中这一点也要安排细致到位。
CONAC:除了云平台既定的五大系统,CONAC也会考虑各省定制化的特殊需求,我们正在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,以便于后期与各地自行开发的系统顺利对接。对于目前云平台上的几大系统,您认为哪个是广西当前最为迫切需要的?
广西壮族自治区编办副主任韦运雪:我认为“包打听”资料共享系统是一个非常接地气、解决编办需求的系统,我也建议CONAC把它作为服务地方的一个重要板块来推动。平时我们与各省市联络最多的,可能正是“包打听”所能提供的帮助。比如,每设立一个机构,领导都会问我们,周边省市怎么做,北京、上海、广东怎么做,起码需要三五个地区的相关材料来做参考和比较。所以我觉得这个“包打听”系统真的是雪中送炭。
对这个系统,我也有三点个人建议。首先,建议尽量鼓动各省区市乃至县区,将机构编制数据赶到云平台上来共享;其次,希望CONAC提供一份清单,让我们更清楚地方可以提供和共享哪些信息,这样有利于将来对照着完善和补缺。一旦列入清单,就要不断完善里面的云数据,使将来检索使用时的实用性更强。同时,建议将各地先进的做法也放入共享数据库,从而减少各地调研的成本。
|